Day3 (上) 盤根錯節的古墓探險
早餐--塔普倫寺--塔凱歐寺--塔瑪儂--班蒂喀黛--荳蔻寺--洞里薩河餐廳自助式午餐
第三天早晨 來到了拍攝古墓奇兵而爆紅的
Taprohm Temple 塔普倫寺
拜蘿拉尋寶所賜 掀起了歐美遊客參觀熱潮
連導遊都覺得這部片對它們的觀光產業影響很大
塔普倫寺 又稱為母廟 建於12世紀末 13世紀初
Jayavarman VII 國王為紀念母親所建
(先前去過的寶劍寺 為紀念父親的父廟)
具神廟與修道院結合的功能
由外而內 穿過護城河 四月是旱季 都是乾涸
領隊仙仙說 這是她看過在吳哥景點中唯一當場親自作畫的畫家
很簡單的畫具 席地而坐 就這樣一筆一筆畫著
塔普倫寺裡充滿著大樹盤踞纏繞的景象
增添了很多奇特的景象 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前來
這是一種稱為 Kapok 的木棉樹 當地人因它的盤根錯節稱之為"蛇樹"
長的又高又大 有很多不規則瘤狀的根纏住建築 或形成板根
欄杆圍住的區域 就是電影裡蘿拉發現小女孩的地點
整個大樹 夾帶氣勢莊嚴地 盤捲纏繞著
塔普崙寺內有許多樹已經深入結構主體
一但維修把樹剷除 結構也會隨之瓦解
後來便維持著自然共生的樣貌 只在一些快要坍塌的部份做支撐補強
這保留下來的樹生樣貌 卻也帶來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氛圍
遠一點看整個角落的全貌 木棉樹昂仰高聳著 卻又緊糾不放
到了另一顆樹的底座 像大蛇一般盤坐在石廊上
幾乎都要把下面的石塊全壓垮了
目前也只有做些支撐的動作 卻無法阻止它持續崩解
近看 這樹根下的石塊 都快要往前掉落出來
繼續穿梭在大樹與寺廟之中
有位認真在地上刻牛角的先生 一旁還有展售紀念品
這位被樹根緊緊包住的仙女
卻巧妙地露出她的一抹微笑
這其實是兩棵樹 裡面的木棉樹先佔據了屋角
逐漸死去後的中空樹幹
又被外層的榕樹佔據 寄生其上
形成了兩棵樹交纏的樣貌
而這樹下的門 正是電影裡蘿拉追逐小女孩消失的地方
蘿拉從此墜落至古墓之中
現已成了熱門景點之一
*感謝劉志仁先生提供照片
在這附近 有位嘟著嘴生氣的仙女
*感謝劉志仁先生提供照片
頹圮的大殿留下殘存石柱 閃耀光芒的蛇樹挺立其上
下面這個浮雕 回台灣以後參閱書籍
正中間供奉 林伽(陽具象徵)的位置 原本是有佛像的
在後代國王又改回信印度教之後 許多寺裡佛像遭到破壞或改變
才會留下許多廟裡面 佛印象徵雕刻皆有的情況
從門縫裡望出去像是一個人張腿要爬上去 蠻逗趣的
另外導遊有帶我們到塔普倫寺的一個小空間裡
稱之為 "敲心室"
站在裡面 輕拍打自己的胸口
可以聽到特別的回音
在塔普倫寺裡 到處都是大樹侵略的樣子
目前正在維修牆面的工程 把整個塔普倫寺的正門封住
已被樹壓垮的迴廊 散亂的石塊
就這樣靜靜地臥在地上不發一語
塔普倫寺正面 及 前廣場欄杆 維修中
在離開塔普倫寺的途中 看到遭受紅色高棉時期地雷炸傷的人士
他們彈奏著音樂 希望獲得遊客的些許捐獻幫助
知道我們是台灣人 還會特地演奏 "新鴛鴦蝴蝶夢"
在吳哥其他的景點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地雷受害者
下一站是 塔凱歐寺 Ta Keo
對吳哥地區考古上有重要地位的一座寺
與其他眾多寺廟不同之處
這座寺裡面幾乎完全沒有浮雕出現
只看到許許多多樸素的砂岩石塊
亂中有序地被堆砌在它應該座落的位置
像是一塊塊的積木堆疊
因此 一些考古學者認為
吳哥建築 乃是採用先堆砌後雕刻的方式
而塔凱歐寺則是最直接的證據
至於為什麼塔高寺幾乎都沒有雕刻的原因不明
可能是興建到一半改朝換代 不想承接前任國王的寺廟
或是蓋到一半出現不祥徵兆而停工
有諸多的揣測
登高往下看周圍的迴廊 藏經閣
吳哥的寺或廟 多半有類似金字塔狀的四角錐底座
開口分別朝向東南西北的方位 依三層高度向中間凸起
像一座山一樣高起 又稱之為寺廟山型
第二層有四個塔位在四個角落上
第三層有中間最高的一座塔
在旅程中見到的通常都是照這樣五個塔排列的寺居多
需要登高的石階 幾乎都像這樣陡峭 石階甚是狹窄
有些不及一個腳掌寬
需要手腳並用才能在發燙的石塊上面攀上爬下
回到底層 出入口前方有供奉濕婆神坐騎神牛的石像
出了寺門往回看
可以看到兩層的圍牆 這跟吳哥寺的規格很相似
第三站來到 塔瑪儂 Thammanon
是座小巧可愛型的寺 建築物只有兩座 這裡仙女雕像保持得很不錯
擦了口紅的仙女
請看兩位仙女的裙襬和腿部線條都刻畫的相當講究
但是因為等著拍照的遊客太多 沒來得及細細端詳她
在塔瑪儂短暫的停留 揮別了仙女
來到下一站
班蒂喀黛寺 Banteay Kdei
字面上的原意是 "崇拜用的城堡"
也是 Jayavarman VII 國王建於12世紀
規模比塔普倫寺小些
入口門上 微笑的四面佛像 殘破了半邊
這裡應該是寺的正後方 我們是單向倒著參觀
看起來毀壞的程度很嚴重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寺的中心塔群
蛇樹生出的板根像旗子一樣張開
甚至伸出於的前方石塊堆上 蜿蜒著 像數條大蛇
牆上的仙女
靠近寺的中間 周圍毀壞嚴重 到處都是石塊散落
迴廊的柱子 還有木架由外輔助著
這一排迴廊的每扇窗口兩側都有仙女
在地上重組的門楣
還有怕整個崩解 玉米筍狀的塔頂用以繩子纏住
供奉的神像 許多寺裡的神像旁邊
都會有一位或男或女的長者 像是台灣廟公或住持 ?
幫來拜拜的人遞香 也看著我們是否想要拜拜
剛好有一位男士來參拜 脫了鞋帽
跪在毯子上 先是投了些香油錢 領過婆婆手上的香
伏拜過後 婆婆取出紅線給男子繫在手腕上 象徵平安之意
我和同團的其他人也有各自添了些香油錢
婆婆也幫我繫上紅線 用英文對我說 Lucky!!
守門神只剩下這一雙腳了
蛇欄杆平台
早上的最後一站
荳蔻寺 Prasat Kravan
建於較早期的10世紀 主要奉祀毗濕奴神
和大部分寺廟山型建築不同
為五座塔排成一列以中間的主塔最高
而且是磚造建築
主塔門上的門神浮雕
進了主塔之後
正面牆面上的毗濕奴神 有8手臂 四周有眾多朝拜的人像
主塔內左手邊牆面浮雕
有4臂毗濕奴神 分持不同法器 描述的是剷除巴利王的故事
腳踩著蓮花 底下的波紋是海浪
主塔內右面牆上浮雕
一樣是4臂的毗濕奴 騎乘在他的座騎迦樓羅神鳥上
站在中央塔內往上看
這看起來也是曾經供奉 林伽之類的基座
主塔門框上有許多的碑文記錄
近看這些文字還蠻有藝術感
導遊說 這些碑文 其實跟他們現在用的聲母相同
越南的文字也可以相通 都是從柬埔寨發源的
五個塔中 最北邊的塔內浮雕
是以毗濕奴神的妻子 拉克西米為主角
塔內正面牆上
塔內左邊牆面
他的妻子也被雕塑成4臂 各拿法器的模樣
只有以上兩塔內有浮雕 整座荳蔻寺看起來是尚未完工的寺廟
1960年法國人開始重修 花了很多心力
而牆面上標註CA磚 即是重修時所製作的
荳蔻寺的背面
終於結束Day3 上午的行程
我們前往洞里薩河餐廳午餐
吃的是自助式 Buffet
菜色都還普通 有中式酸辣湯 滷味 燒賣等等
也有韓式泡菜 現煮米粉和麵
這裡的甜點也很多
不過以下這幾種雖然長得不一樣 口感不同
可是味道都差不多 都是椰奶味
這看起來像餐廳自製的冰棒
因為沒有任何外包裝袋 就這樣直接擺在冷凍櫃裡面
樣子看起來比較詭異 我就沒拿來吃
據說也是椰奶味
餐廳門口的捐獻箱 飯店裡也有類似的
當地很多地點都有不同的捐款箱
吃完午餐 又到了回飯店沖涼睡覺的時間
要養足精神準備下午的超級重要行程~~ Angkor Wat 吳哥寺
下午的行程 就留給下一篇遊記摟~ 敬請期待~